金刚经功德网
标题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来源:金刚经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13 09:27:21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    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约在公元一世纪,但是在原始阿含圣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缘中,已显示出大乘菩萨道的内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为要务,更是说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者,只是当时的环境和众生的根机偏于声闻、缘觉,因此,当时虽然也有与佛陀风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导外道、目犍连以力降伏众魔、富楼那深入蛮荒布教、迦旃延与外道论议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发扬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同样有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的大德出现。大众部一向是进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其后,影响化地部、法藏部、经量部亦朝向大乘发展。公元一、二世纪的有部论师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师马鸣、胁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们的学说思想便成为从部派佛教演进到大乘佛教间的桥梁。    大乘佛教历经五、六百年潜移默化的过程,终于渐露曙光,综其原因,概归为四点:    一、佛陀涅盘后,佛弟子随着对佛陀精神的永恒怀念,于是佛陀过去生中修菩萨行的故事便成为学习的典范。    二、部派发达时期,各部派之间对义理的阐释,意见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产生。    三、佛弟子已警觉到部派过份着重于法的分析诠释,把佛法变成保守难解的理论,因此极力摒弃,以回归佛陀重视实际生活,以人间为主的本怀。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直受到婆罗门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达罗文化及外国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外力的冲击下,佛教更力求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动起来,新兴佛教的运动者称为大乘行者。而大乘典籍也在经过数百年的口口相传,到了迦腻色迦王在位期间(七八至一二三),逐渐被记录保存下来。后由龙树菩萨(一五○至二五○)将之整理、撰述阐扬,终于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依经典的出现及思想阐扬的时间先后,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公元一至四世纪间为初期大乘,重要的经典有《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以及净土诸经。《般若经》是最早出现的经典,由南方案达罗渐传于西北印,其中的行进路线正显示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而其所主张诸法性空的思想,更是往后整个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所以,《般若经》可以说是促成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动力。    南印度的龙树及弟子提婆即依据《般若经》的性空思想,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进一步阐释中道的理论,而创立中观学派,主张不厌世间苦,不欣涅盘乐,为初期大乘中最重要的思想,而且直到中后期,仍发挥其深远的影响力。    中期大乘是指四至六世纪,密教兴起前的阶段。重要经典包括宣说如来藏和佛性思想的《涅盘经》、《胜鬘经》,发扬唯识思想的《解深密经》,以及兼说两种思想的《楞伽经》。四、五世纪之间的无着、世亲两兄弟,承继以上诸经的思想,并以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为根据,撰着《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阐述宇宙万有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万法唯识思想,创立了瑜伽行派,亦即唯识学派。    本派思想继中观学派成为当时大乘的主流,论师辈出。世亲之后有安慧、增满及陈那、护法二大系。中观学派到了六世纪之后,又陆续出现佛护、月称、清辩、寂护和莲华戒等重要论师,因此,中观与瑜伽所代表的空、有两大思想领域的系统,又在大乘中、后期或竞争或合流,成为大乘佛教的二大主流。    公元七世纪后,密教兴起,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后期,密教经典纷纷出现,主要有《大日经》、《金刚顶经》,大乘佛教终于走向密教化。密教吸收中观、瑜伽二派的思想,尤其受到广义瑜伽行派如来藏思想的影响,主张众生本来就是佛,称为本初佛。修行者透过手结印契、口诵密咒、意观成佛的三密修习,就能成就本初佛。此即身成佛的理论迅速流行,甚至中观、瑜伽两派学者亦多兼习密教。因此,到了八、九世纪,密教已经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西藏亦于此时陆续传入密教。唯密教到了后期,与印度教的性力派结合,形成左道密教,便日趋没落。    十三世纪初,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虽在印度衰微,因大量密典及时移至西藏,密教也在西藏生根,形成了藏传佛教。又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已将佛教传播至印度以外的国家,尔后佛教陆续流布国外,向北路传播者,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播者,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目前,北传、南传、藏传系统的佛教,以渐趋融和的形态,在世界各国弘传,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开展,必定更加辉煌灿烂。    [注释]    又各家学者依研究角度或立场的差异,对佛教的分期大抵有如下的说法:日本佛学家水野弘元的分期法: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初期、中期、后期。太虚大师的分期法:大行小隐时期;大主小从时期;密主显从时期。印顺长老分为五期:声闻为本的解脱同归;倾向菩萨的声闻分流;菩萨为本的大小综合;倾向如来的菩萨分流;如来为本的梵佛一体。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后世弟子依其说法方式及体裁划分为十二类,称十二分教,又称十二分经,即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希有)、论议。其中的本生是记录佛陀在累生累劫中示现,或为外道、为王、为臣,或为士、农、工、商,乃至畜生等不同身分,种种利人方便的菩萨行。譬喻是以譬喻的方式说法。因缘是以叙说佛陀及其弟子发心、修行、授记成佛、制戒、说法等因缘与事迹。    富楼那,弘化步履遍及摩揭陀国、憍萨弥罗国、输卢那国等,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迦旃延,自出家皈佛后,精进不懈,证得阿罗汉果。佛陀涅盘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堪称论议第一。    南印度的案达罗王朝有其独特的文化与信仰,他们将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发展成为神祇的偶像信仰,佛教为接引当地人民,乃将他们所崇拜的神祇摄受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佛教开始有了佛菩萨像与护法神像的造像与礼拜,而西北印度一直遭受希腊、波斯等国的入侵,因而陆续带进他们的文化。这些不同文化的冲击,都是推动大乘思想的助缘。    在现存的《小品般若经》载有: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佛)入灭后起于南印度,从南方进于西方,从西方进于北方。此即说明了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生起于南印度,成熟于西北印度。又西北印度原是婆罗门的教区,流行梵文,因此,从西北传入中国的经典,多为梵文本。    以佛陀入灭为开端,说明如来法身常住不变,阐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该 经对佛性思想的开展,影响甚钜。    主要在发挥如来藏的思想。即谓人人皆藏有如来清净的自体,只因被烦恼所缠而现出杂染相,然其本性清净无垢,与如来同等。    说明阿赖耶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说的思想。    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阐扬人生宇宙的现象及本体,宣说一切万有皆由心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是一部融摄唯识的阿赖耶识法义,成立真常唯心的如来藏思想,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典。    详述瑜伽行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的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的宝典。无着、世亲之后的瑜伽行派,以陈那、安慧两系为主。陈那传弟子护法,安慧传增满。    提婆之后,至第五、六世纪间,有佛护以应成法(归谬证法),即由对方的立论中找出其自相矛盾之处,以破其邪误而显扬自宗的正确方法,来阐释龙树空的哲学,后人称为应成派,后由月称继之。与应成派相对立的另一中观派分支为自续派(自立论证派),清辨一方面批判他宗的错误,另一方面建构论证以证明一切皆空的主张。以上两派间的差别,大体上是方法论上的差别。应成派是消极批判他人的思想,自续派是积极地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尔后自续中观派又分为:经(量)部行中观派,吸收小乘部派||经(量)部的思想,有清辩等人;瑜伽行中观派,吸收瑜伽行派的思想,有寂护、莲华戒等人。    中观派的寂护、莲华戒一系,就是吸收了瑜伽思想而名为瑜伽中观派者。    乃大日世尊在金刚法界宫所说,旨在开示一切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所具的无尽庄严藏 ,示以本有本觉曼荼罗为主旨,并宣说三密的方便。该经共计三十六品,顿渐兼陈,理事并阐。全经以阿字本不生的心地为宗,以如实自知,开悟无生智,获无相悉地为趣。    由十四处十八会的说法而成,由龙树菩萨于南天竺的铁塔内,自金刚萨埵受持该经十万颂,再传至龙智、金刚智。相传《金刚顶经》有四种:一为法尔恒说本,二为塔内安置本,三为十万颂广本,四为四千颂略本,即十八会中初会四大品。该经为求加快证入佛、菩萨的境地,故于该经详述密教独特的秘密修行仪轨。梵本今已不存。然于金刚智航海东来途中遇到风暴,经典大部流失,故传译弘布者仅为其中极少部份。如瑜伽中观派的寂护、莲华戒、师子贤等;中观应成派的佛护、月称;经行派的清辨等人皆是密教师。元八世纪,西藏王赤松德赞迎寂护入藏,此后,莲华生继之,成为西藏喇嘛教(密教)的创始人。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古诗原文[挑错/...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古诗原文[挑...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顺于...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