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3)

来源:金刚经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01 09:25:53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3)  唯心所现,此心是指真心而非妄心。此真心为一切诸法之所依,一切诸法无不依此真心而幻现。如狂华依空,波浪依海,华与波浪俱无实体。正遍知,性颠倒,皆依心现,亦无实体。若达万法唯心所现,于身心世界,不执我执法,不住不著,即名正遍知。若于唯心所现之法,妄生取著,横起遍计,名性颠倒。佛常说此理,目的欲令众生,了知万法唯心,不起我法二执,受用等佛。故曰我常说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3)

  唯心所现,此心是指真心而非妄心。此真心为一切诸法之所依,一切诸法无不依此真心而幻现。如狂华依空,波浪依海,华与波浪俱无实体。正遍知,性颠倒,皆依心现,亦无实体。若达万法唯心所现,于身心世界,不执我执法,不住不著,即名正遍知。若于唯心所现之法,妄生取著,横起遍计,名性颠倒。佛常说此理,目的欲令众生,了知万法唯心,不起我法二执,受用等佛。故曰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以下,正结唯心所现。既一切法唯心所现,则汝阿难,及此大众之身及心,亦无非真心中所现之物。以真心清净本然,不可思议曰妙,朗照法界曰妙明,本无生灭曰真;性纯无杂曰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谓之妙心。妙明即般若德;真是法身德,精是解脱德。一心圆具三德,故曰妙心。此妙心为能现,诸法为所现,故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佛达此理,名正遍知;汝等迷此理,号性颠倒。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卯二示颠倒相

\

  云何是责词,汝等指阿难及大众,今佛怪责阿难及大众,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及宝觉明性。此应读为本妙圆,本妙明;本妙圆是解脱德;本妙明是般若德;宝为金刚,喻心性不灭,宝明妙性是法身德。阿难等,迷真逐妄,三德不显,非失似失,故曰遗失。反而错认此真心所幻起之身心,为实我实法,已属认悟中迷,若再执此迷情,以为真心,岂非迷上加迷,颠倒中倍加颠倒。晦昧指最初一念不觉妄动,是无明业相。众生由于不觉,而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能见相,因能见相而欲有所见,致使性空变为顽空,而成境界相,故曰晦昧为空。由于能所相对,而于晦昧顽空之中,结暗境而为四大之色法,谓之结暗成色。如是由心取境,因境引心,心境和合,而成有形相有思想之众生。色法本无知,今反而有知;心法无形,今反而有形,故曰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谓积聚,由于第六第七识,终日攀缘于前五尘所落谢之影子,谓之聚缘内摇。而前五根终日攀缘于色等五尘,契而不舍,谓之趣外奔逸。昏扰扰相,是重按前二句,以聚缘内摇,故终日昏昏,以趣外奔逸,故终日扰扰。众生遂以此昏扰之相而为心性。晦昧为空等五句释悟中迷。聚缘二句释认悟中迷。因于悟中不觉,幻现能见所见,而不知能所虚妄,遂起分别取舍,是智相;分别不已是相续相;色杂妄想是执取相;想相为身,是计名字相;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是作业相;既作业自当随业流转,是业系苦相。此即起信论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亦即圆觉经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一切众生,既迷真起妄,认物为己,以妄想为真心;则决定迷惑,执此妄心居于色身之内。如阿难言: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不知色身等四句是佛责迷。不知即迷,由于迷真逐妄,不知妄身妄境,不离真心。故佛云,不但汝阿难不知,一切众生亦皆不知,内之色身,以及外之山河大地,咸皆属于此妙明真心中,所幻现之物象。譬喻以下,是立喻以明众生颠倒。大海乃众流之总汇,广大无涯。今云百千大海,是极显其深广。澄清百千大海,喻真如妙心,竖穷横遍,寂而照,照而寂。弃之,喻遗失真心;惟认一浮沤体,喻认悟中迷;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喻执妄为真。众生遗失真性,以昏扰扰相而为心性,已是认悟中迷;今再将妄心为真心,更是迷上加迷。喻弃海认沤已是迷,今再认一浮沤体而目为全潮,正是迷上加迷,故云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手生成如此,本无正倒之分,今云手有正倒,已属迷情,况坚执上竖为正,下垂为倒,必须上下正倒相换一番,是亦迷中倍迷,故曰:如我垂手,等无差别。由于众生颠倒,认妄作真,真性非遗似遗,终日怀宝受苦,故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分二。子初陈请

  阿难虽悟真心未失,但尚执缘心,能听法悟道,似有用功,不宜弃舍;可是佛却斥此缘心,因于境有,境灭随灭。今我阿难,若不舍之而犹执为心,岂非真成断灭。故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如是,指前科佛多番开示;妙音,是佛八音中极好音。佛于前科显见性不灭,即妙明真心。此心包容太虚曰圆,具足万德曰满,究竟不生灭曰常,安住不动名住。地非万物而能生长万物,为一切物之所依。阿难自述,虽承佛妙音开示,已悟知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但我今能悟知佛所说法音,全赖现前此分别缘心,故此缘心,实为我阿难所瞻依仰赖者。佛虽示我真心,广大周圆,犹百千大海,而我仍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实则合法悟道,全由真心;若以缘心合法,徒增知见而已。奈法会大众。认妄为真,由来已久,今仍坚执不舍,故阿难示同凡情,代表大众,请示于佛。愿佛哀愍以下,正求开示。佛以一音具一切音,能令殊方异类,闻之皆同本音,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曰圆音。阿难与众,执心坚固,如树生根,不能自拔,求佛开示,以拔除疑根;令生信解,依之修行,证无上道,故曰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子二开示分二。丑初以喻总明

  佛说法目的,在令人因言悟道,藉教明心。若以缘心分别,岂能悟道,故佛再责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则我所说之法,亦变为所缘之境;既有能缘所缘,如何认得,此清净寂灭之法性,故曰非得法性。如人以下是举喻为例,月如见性,识月之人如佛,不识月者如众生。以手指月示人,如佛以言教开示众生,不生不灭之见性。彼人因指,应当见月;如众生应当因教观心,悟证见性不生灭理。今则不然,反而以缘心听法,分别言教,执教迷性;何异如人观指,以为月体,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因其以所标之指,作为明月之故。众生执教迷心,岂独亡失见性,且亦亡失佛之言教。因其执佛之言教,而亡佛言教所诠之见性故。佛之言教,以名句文为体,无觉照之功,如指之暗;见性灵明不昧,有觉照之用,如明月之明。今以缘心听法,不依教观心,反以分别言教之缘心为真心,何止迷心迷教,抑亦不知觉之与不觉。如人观指为月,岂独亡指亡月,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以暗性之指,作为明性之月,如是明暗不分,指之与月,无所了别。汝亦如是,是佛正责阿难,执言丧道,著教迷心;如执指为月之人,亡指亡月,明暗不分。文句云:汝亦如是者,应以法合之曰:今佛以声音指示汝等见性,汝等因我说法,当应反观自己见性。若复分别法音,以为见性,汝等岂惟亡失见性,亦亡法音。何以故?以法音声,为见性故;岂惟亡此法音,亦复不识谁是有知谁是无知。何以故?即以法音缘影,为是有知而能听法,如以指为明,而真能听法之妙明心,反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如以月为暗矣。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最新文章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古诗原文[挑错/...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古诗原文[挑...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顺于...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