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功德网
标题

存心与择法

来源:金刚经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1-12 09:25:05
一、存心即普通一般人所谓存心好坏的存心。明显的说,就是各人的精神重心力,注意在什么地方。依佛理来讲,凡人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而去作事,谋构成个己的荣誉利益为前提,置公共的幸福于脖后,则无论做什么好事、坏事,或施舍、结缘、修桥、补路等,都为这自私自利的心所笼罩、所驱使。以谋个己的利益幸福为目的,这叫做凡夫心。世界上有了这凡夫心,到极坏的时候,就演成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种种争斗的惨剧,造出种种不堪设想的

存心与择法

一、存心

即普通一般人所谓存心好坏的存心。明显的说,就是各人的精神重心力,注意在什么地方。依佛理来讲,凡人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而去作事,谋构成个己的荣誉利益为前提,置公共的幸福于脖后,则无论做什么好事、坏事,或施舍、结缘、修桥、补路等,都为这自私自利的心所笼罩、所驱使。以谋个己的利益幸福为目的,这叫做凡夫心。世界上有了这凡夫心,到极坏的时候,就演成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种种争斗的惨剧,造出种种不堪设想的痛苦;所以、在佛法中是不取此凡夫心的。还有一种比较前自私自利而造成种种苦恼的凡夫心稍进一步的,就是佛法中所谓小乘心。因为、凡夫完全自私自利,故盲目的造种种业因,致招生死等种种苦果;而小乘是因感觉到世间生死等痛苦,欲脱离了这些苦痛的关系,因之个己不造恶而习善,自修以自度,获得个人的解脱自在。

\

故凡夫是因造业而坠苦,小乘是由不造业而得解脱,较为超胜一层。可是其所站的立场,亦不出为求个人得解脱的自利,故在佛法中名为小乘心。前说的两重心,凡夫固然是自私自利;而小乘求个人的解脱,亦以个人的自利为前提而出发,同是一种不完善的存心。还有一种超越前二种以上,凡所作为,都以利益他人为前提。遇有公众福利的事业,甚至奋不顾身,虽牺牲个己生命亦不足惜,真所谓损己利他,这在佛教叫做大乘心。就是大乘菩萨积极的存心,完全把自己忘了,置诸度外,只管谋公共的利益,大家的幸福,亦即是佛心。所以这大乘心是值得我们人人学习的,大家应当学习的!我们能学习了此种存心,──即把各人的精神的重心力专注在一处,所谓;精诚所到,金石为开,把心集中力量去做公共道德的事业,那就会渐渐地将自己看轻,容易达到无我的境地。把自私自利心掉转为公众心,这种存心最为完美。

倘把这存心扩充范围,普遍而行,即可以成佛。所以、成菩萨、成佛,非向外驰求,是求诸自己,自己能存这大乘心去修习实行,普遍扩大,即是成了佛和菩萨,转凡夫而为圣者了。但这菩萨心和佛心,非灵奇玄妙的,而是;人人本具,各各不无的,所以人人皆应学习。如一家庭中互相亲爱,尤其是父母爱娇儿,会把全副的精神去教训、养育,忘记了自己的勤劳辛苦,这就是极完善的慈爱心。若个个人把这父母爱儿子的心扩充范围,去爱宗族、乡里、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人类,努力实行,那就各人现前的心,即同佛心和菩萨心无二无别。我们能学习菩萨心和佛心去爱护一切,则自然可得到美满的效果。如一家庭中各人皆以他人利益为前提,不怕个己的困苦艰辛,那这家庭中便呈现美满和幸福的现象!再推到社会团体,一团体中的人员,都以公众心去求整个团体的发展光荣,不畏个人的艰苦,这团体便自然地发展腾达。如中国年来极力企图民族的自由平等,谋人民的幸福,固能大家都本大乘的公共心去做到,则人人相爱、努力,中国即可强盛,同时、一切的天灾人祸,亦渐形于消灭,便成了一个无内患和外侵的强健国家,再推至世界,人人都以全世界人类的福利为前提,即世界上一切相斗争杀的恶事,皆可息灭,便成了真正自由平等的乐园!

所以、我们欲想家庭好、社会好、国家民族好、乃至国际人类好,需要根据这种大乘心去做;同时、这大乘心做到究竟成功,便成了菩萨或佛。中山先生说:世人仁爱心有三:一、救国的仁爱心,二、救人的仁爱心,三、救世的仁爱心。这三种就是大乘菩萨所发的心,做到圆满,即成佛心。故中山先生谓佛为救世之仁,就是把世界种种博爱事业皆包括在内;而在中山先生,则在实行救国救民的心。所以、我们能把自己忘了而为公众,则便成了菩萨心,再广大扩充,即是佛心。佛心是爱一切众生如一子,如世人有甲乙二子,甲美乙丑,即把全副精神注意于甲,有偏爱心;而佛是博爱众生如一独子,若有众生受苦,比自还苦,众生受乐,还同自乐,如此佛心,人人应学,即菩萨亦学佛心而成佛。所以、现在我们应人人去学习菩萨心而成佛心。既学习菩萨心和佛心,把自私自利的凡夫心和小乘心放弃,即成善良的存心。但存心虽善,要寻择好的方法,使其动机成最善良的存心,而坚固不发生动摇。

二、择法

\

要把前说的为公忘我的大乘心建立起来,使充实力量,不生动摇,那第一、须要信心,以信心为基础,才能坚固实力。中山先生所谓:;有信仰方有力量。但我们怎样去建立信心呢?这就要放大眼光去观察世界历史上古今所有的人物,那人格极伟大的,学识极圆满的,道德极高尚的,就可依而立信。如佛是人格、学识、道德最完美者,但并非创造或主宰世界的,而是觉悟到亲证到宇宙万有真相的,从证的境界中而流露出无量的言教,自古迄今,有无量数弟子──僧众──依法修行而证佛所证。所以、我们应依佛、法、僧为凭证,而去建立真正的信心。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了信心,则学习佛法中的大乘菩萨心,去为公众利益事业而服务社会,就容易达到无我的境地,所以须从佛法去立信。第二、要行十善规范,就是各人在行为上要有一定的规范。在佛教中最普通的规范,即是十善业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前三是身业,后三是意业,中四是口业。能够在行为做到十善,则得益莫大;如不杀生即成仁爱,乃至不愚痴即得智慧,故人人要依十善业道而规定行为。第三、须修般若智慧:即除去种种的邪见、邪分别、邪思维,依佛理去悟解,便可得到般若真智慧。得到了般若真智,便如杲日当空,破除一切黑暗,无明荡尽,烦恼消除,就同佛一样地去证到万象森罗的真理。

十善业道与般若智慧的义理,广而且深,因此次是来贵地讲十善业道经与般若心经,所以、现在先略略地说其大意,详细还要讲经时再说。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成语名称以狸饵鼠成语拼音yǐ lǐ ěr shǔ成语...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最新文章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古诗原文[挑错/...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古诗原文[挑...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顺于...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